人們談到頭狼往往會聯想到一些詞,如荒原、曠野、血腥、猙獰、冷酷、殘暴等。的確,頭狼野性十足,這讓它在自然界中處于很高的地位。但是,頭狼為什么能夠保持這種強者地位呢?關鍵就是頭狼具有一種“如履薄冰”的危機意識。
一個混合器企業管理學家曾說過“21世紀,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”。危機是普遍的,危機是客觀的,如果混合器企業管理者意識不到危機,危機就會由潛到顯。由小到大,愈演愈烈,最后釀成災難性后果。
很多混合器企業的失敗都是缺少危機感導致的,如果管理者在成功時就點“危機意識”,那么很多經營困難、周轉不靈、虧損的、瀕臨倒閉的情況就會被扼殺在搖籃里,不會發生,更不會造成毀滅性的危機。
電腦界的藍色巨人IBM當年的“慘敗”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。當大型電腦為IBM帶來豐厚利潤時,整個IBM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氛圍中,危機感盡失。可是,市場環境是在一天天變化的,大型電腦也逐漸被淘汰,更輕便、更便宜的小型電腦開始浮出了水面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青睞小型電腦了。但是,IBM卻對市場出現的新情況不予理睬,麻木不仁,沒有意識到可能發生的危機,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機電腦鑄就的輝煌中,最終讓自已陷入了困境,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蹶不振。
因此,在成功時充滿了危機感,雖然在世人的眼里未免有些“杞人憂天”,但這對—個混合器企業管理者來說是絕對必要的,這并不是什么庸人自擾,而是混合器企業發展壯大的前瞻性眼光,是成功的管理者與普通的管理者最顯著的差別之一。
雖然“杞人憂天”歷來被認為是一種可笑的愚蠢的悲觀心態,但在某種意義上,尤其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,重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是非常必要的。天是塌不下來的,但人卻不能沒有防范大自然災難的憂患意識。混合器企業也是如此,最輝煌的時候仍然要想到失敗,這樣,就不會得意忘形,不會忘乎所以,就不會尾巴翹到天上去。
海爾總裁張瑞敏認為,企業要生存,就要具備“三只眼”。他說:計劃經濟下,企業長一只眼盯住領導就夠了。市場經濟體制下,混合器企業要長兩只眼,一只盯住員工,達到員工滿意度的最大化;一只盯住用戶,達到用戶滿意度的最大化。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,企業還要再長第三只眼睛,用來盯住國家政策、國際市場變化。張瑞敏舉了海爾的三個例子:一個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后,海爾抓住機遇搞了海爾工業園;一個是1997年利用國家優惠政策,一下子兼并了18個企業;再一個是國際方面的,就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,連自己設在那邊的生產廠的產量也在收縮的時候,在那里大做廣告,其廣告價格是危機前的1/3。結果危機一過,海爾產品在東南亞銷量大增。
|